記者從重慶兩江新區獲悉,近日,華潤電力蒼南1號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典禮在附近海域舉行。該項目將批量應用兩江新區企業中國海裝研發的H210-10MW海上風電機組,該機組也是目前國內風輪直徑最大、全球單位千瓦掃風面積最大、全球唯一適應我國平價海上風電市場的10MW(兆瓦)級別機型。
據了解,華潤電力蒼南1號海上風電項目位于浙江省蒼南縣東部海域,規劃裝機容量400兆瓦,蒼南1號海上風電場是國內海況及海域地質情況最為復雜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開工建設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中國海裝將從供貨、運輸、安裝、調試等方面開展項目工作,滿足項目建設投產需求。
重視研發創新 打響中國海上風電平價的第一槍
中國海裝總部基地位于重慶兩江新區,雖身處內陸,卻有著向海圖強的雄心。面對雙碳目標牽引下快速發展的海上風電市場,中國海裝創新創造商業及工程模式,積極主動推進標桿性工程項目,在進入海上平價的歷史關口,率先吹響了攻堅的沖鋒號。
今年10月,中國海裝報出了一個3830元每千瓦的海上風電的整機價格,打響了中國海上風電平價的第一槍。
為什么可以報出這么低的價格?
中國海裝的風電發展了10年,對海上風電的認知在技術上有深厚的底蘊。從設計上來說,在做大型化的同時,又做到了輕量化。再者通過智能化、成本管控,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這幾個方面疊加讓中國海裝在海上風電的平價時代打出第一槍,而且打響了。中國海裝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滿昌說。
在保證質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設計能力、創新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是我們正在突破并有所心得的重要問題。王滿昌表示。
據悉,擁有中船集團背景的中國海裝在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布局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力支持,又是國家科技部授予的,唯一一個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中心,集中6個院士在1個中心里。在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發平臺上,中國海裝是最早研制并且樹立5兆瓦以上海上風電樣機的單位,是中國大兆瓦機型的開創者。
風機感知風離不開傳感器,一臺風機上大約有400多個傳感器。王滿昌告訴記者,一個風機的設計牽涉到從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機械,包括材料、電氣、控制、電機等等,囊括了幾乎有四五十個專業知識。我們的風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海裝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研發和創新上。王滿昌透露,我們重視研發實力,在招聘方面科研類崗位的是最多的,今年報名想來中國海裝的博士就有40位。
重視產業鏈協同 讓龍頭帶動龍身舞起來
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中國海裝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80多家供應商,產值500億,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鏈條。
一整套風電機組產品,主要包括電控系統、傳動部件及發電系統等多個關鍵部件。在企業車間就能看到,中國海裝做設備總裝,生產的零部件幾乎全來源于供應鏈上各個配套商。
這就意味著,企業必須開展全產業鏈協同,建設更高水平的產業鏈配套體系。
最早做風機的時候,幾大關鍵零部件在重慶都有,但是從適合于風機的角度來說,都有一個重新開發的過程。從最早開始,我們從協同設計開始,然后再到協同制造、協同運維等多個協同。王滿昌談及中國海裝在產業鏈協同方面的心得。
王滿昌以9月17號下線的一個海上風電機組設計過程來舉例。這是一個同等單機容量,世界上單位千瓦掃風面積最大的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是10兆瓦,整個風輪直徑210米,其中就用到了重齒的齒輪箱,內部代號為468。
在整個的設計過程中,我們不停地從整機角度對于齒輪箱提出要求,齒輪箱也對整機反饋它自己的設計,進行了多輪、大量的迭代后才得以下線。王滿昌說,這一成果開花結果也快,馬上就獲得了華潤在浙江溫州蒼南的一個40萬千瓦的訂單。
中國海裝的供應鏈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過程。王滿昌表示,如在傳動鏈上給出增速的齒輪箱在重齒生產。另外,生產對整個風機的控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主控系統,配套企業是前衛儀表有限公司,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發展的過程,并且逐漸也都壯大了。
表面上做風機生意,背后是最優方案的較量。2018年,中國海裝聯合國家氣候中心打造了風資源評估系統,通過大數據的實時分析和運算,讓風場選址、機組運維和預警做到真正智能化。
就拿投標來說,業主不是單純買一個風機,因此需要站在業主的角度考量,拿出一個最大的投資回報率。王滿昌說,在內蒙古烏達萊設的風場,裝機容量47.5萬千瓦,可以在系統上看到以秒級為單位傳過來的實時數據,看到每一臺風機一是否在正常發電,二是發了多少電。
中國提出了3060的雙碳目標,給風電企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對此,王滿昌認為,政策的出臺讓工業企業可以放眼看未來40年,也就是2020年到2060年是一個最大的政策預期。
在重慶做風電行業能夠真正實現協同發展,作為總裝廠的中國海裝愿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促進技術、供應鏈、運維等方面協同,把龍頭要舞起來的同時,也帶動重慶的風電裝備產業鏈把龍身也舞起來。王滿昌對風電產業的前景充滿信心。
去年以來,兩江新區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快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步伐,著力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下一步,兩江新區將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綠色化轉型,努力在綠色經濟圈建設中走在前列、做好表率。
(記者 彭麗樺 企業供圖)
下一篇:?風電會被光伏越甩越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