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牽頭的一項農村能源領域科技項目獲批立項。這是多年來該公司立足河南農業農村大省、能源消費大省實際,強化科技攻關,支撐能源保供和低碳轉型的又一重要實踐。
近年來,國網河南電力深入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圍繞提升各級電網安全運行、防災抗災水平,強化核心技術攻關、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夯實能源電力保供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賦動能、作貢獻。
攻關核心技術,保障電網安全運行
9月29日,國網河南電力科研人員在±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與1000千伏駐馬店—南陽特高壓交流線路并行段,開展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及直流合成電場的現場數值測量與特征分析工作,以準確掌控特高壓交直流并行線路電磁環境空間分布特征,并完成了實測數據儲備。
河南電網是我國東西聯網、南北互供的重要樞紐電網,在全國率先邁入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階段。目前河南境內在運特高壓工程已達“5站16線”。特高壓線路通道日漸密集和交直流線路并行架設,形成了較為復雜的混合電磁環境,給特高壓工程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潛在挑戰。
近年來,國網河南電力圍繞承擔的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領域科技項目《±800KV直流線路與交流線路并行時的電磁環境監測及評估研究》進行攻關,提出了適用于交直流輸電線路并行架設時的混合電磁環境評價技術規范。項目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能夠為后續大規模特高壓工程的合理設計和交直流混合電磁環境的評價提供技術支撐,對國家電網公司長遠期特高壓電網規劃與建設將產生重要意義”。
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中,電力系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國網河南電力通過靈活的科研布局,系統凝練和挖掘技術需求,編寫的IEEE國際標準《基于單目視頻的架空輸電線路舞動測量方法導則》于2021年7月正式出版,是全球輸電線路舞動研究領域的首個IEEE標準。至今,國網河南電力累計牽頭立項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19項,立項項目數量和等級創歷史新高。
儲能電站作為寶貴的可調節資源,對于保障新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具有重要作用。今年8月初,中電聯在昆明舉辦儲能領域標準審查會,國網河南電力牽頭編制的《儲能電站環境保護技術監督規程》《儲能電站化學技術監督規程》報批稿通過專家審查。“兩項行業標準分別對儲能電站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的環保、化學技術監督內容及要求進行了規定,適用于以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鉛酸(炭)電池等為載體的儲能電站環保、化學技術監督,有效支撐儲能電站系統的安全運行與技術監督。”河南電科院高級專家趙光金表示。
創新科技應用,增強電網抗災能力
9月30日,豫北地區迎來秋季首場降雨。河南安陽縣供電公司運維部人員沈建軍、楊俊波利用視頻監控和水位觀測點遠程監控系統,對全縣25座變電站開展防汛巡檢,實時掌握處于蓄滯洪區的防汛重點變電站站內積水、排水設備的運行情況,提前做好應急準備。
河南是我國唯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地理環境復雜,夏季易受極端天氣影響,多發洪澇災害,防汛抗災保電形勢復雜嚴峻。
近年來,國網河南電力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持續提升電網防汛防臺風服務保障、應急處置能力。
變電站在防汛保供中具有關鍵作用。2022年開始,國網河南電力結合洪澇風險變電站地理位置、電網位置、防汛基礎數據及前期水位核校結果,綜合分析研判,構筑以“抗”“防”“精”為核心的三道防線,著力提高防汛精細化管理質效。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每年汛期,國網河南電力利用省、市公司兩級生產管控中心全面匯集各級電網設備生產信息,發揮河南電力氣象臺和“河南電網防汛一張圖”平臺作用,對處于防洪高風險區的變電站開展全天候高精度監測預警。今年度夏期間,河南電網各級變電站安全平穩度汛,供電安全可靠。
應用新技術,促使線路防汛運維工作更加科學高效。河南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利用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技術監測線路桿塔在汛期的沉降情況,及時掌握高陡邊坡、跨河、水庫等特殊位置的桿塔異動情況。洛陽供電公司洛寧縣山區安裝可視化裝置1379套,實現易發生地質災害點位及跨水域35千伏以上線路監控全天候、全覆蓋。
國網河南電力從保供“最后一公里”著手,應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提高配電站防汛和客戶服務保障能力,有效應對洪澇災害侵襲,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與可靠供電。經過“脫胎換骨”式重建改造的地下配電設施,新增配電設施防水智能處理、開關柜智能除濕、智能巡檢控制等系統,可觀、可測、可調,汛期居民供電可靠性有了保障。“2021年發大水,我們小區在全市受災最重。這兩年不管下多大雨,用電上沒發生過什么問題。”安陽市昊瀾花園小區居民閆靖軒說。
促進成果轉化,滿足電力保供新需求
9月24日,國網河南電力在鶴壁市舉辦2024年科技成果轉化(豫北)推廣活動,推介24項省公司二級電商上架產品,展示了豫北地區8項擬入孵轉化成果,探索推動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的新路徑,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個高度依賴技術創新的迭代升級過程。面對科技創新新形勢、新需求,近年來國網河南電力持續健全“科技搭臺、專業主導、基層支撐、產業協作”的四方協同科研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提升能源系統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能源保供能力。
截至今年11月底,河南省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6800萬千瓦。今年上半年,河南新能源發電量503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4.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6個百分點。
國網河南電力組織科研人員深入調研全省各地實際,先后研發分布式光伏承載力與可開放容量發布系統,建成新能源氣象監測與功率預測平臺。啟動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支撐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專項行動計劃,系統解決全省分布式光伏接入、控制及消納難題,推動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
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民美好生活用電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供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2023年,國網河南電力首次牽頭主持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配電變壓器電能質量附加損耗解耦表征學習建模方法研究》。國網河南電力還在配電網電能質量附加損耗研究方面取得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打造了國內首套10千伏電能質量綜合試驗檢測平臺與河南電網電能質量在線監測平臺,為電能質量檢測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扎實的科研隊伍建設。國網河南電力積極創建兩個公司級科技攻關團隊和一個省級科技攻關團隊,形成跨單位協作的柔性攻關機制。緊盯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需求,分梯次組建電力系統清潔能源消納及安全穩定、農村電氣化水平提升、特高壓設備狀態感知及精益運維等柔性團隊。
聚焦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抓創新,國網河南電力統籌推進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標準研制和產業培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不斷邁上新臺階。2023年以來,科研成果“電網氣象一張圖”嵌入生產管控平臺,定時、定點、定量提供區縣級氣象預測預警信息;研發的充油裝備非侵入式測量裝置成功應用于山東、新疆等十余個省級電網,并納入國家電網變電主設備健康管理先進新技術推廣應用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