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電網公司服務首都的窗口,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電網建設、運維保障、服務民生等領域創新突破,在京華大地奮力繪就“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生動藍圖。
01
技術破局,電網升級當先行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110千伏大營變電站,是國網北京電力正在建設的首座綠色建筑融合數字化零碳變電站。該變電站首次使用了可再生能源植物油變壓器,并首次將110千伏絕緣設備內的六氟化硫等氣體替換為氮氣和氧氣,同時應用了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雨水入滲海綿等新型綠色環保材料……展開設計圖紙,現代科技氣息撲面而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從2016年北京首條特高壓配套工程北京東—順義500千伏線路工程投運,到2020年“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國網北京電力始終秉承“寧讓電等發展,不讓發展等電”的工作思路,按下電網建設“加速鍵”,為首都經濟發展注入“動力源”。
作為北京重要的航運通道,京杭大運河見證了通州從“通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變革。這一變化遠遠不止于名稱,通州電網也經歷了從只有鏈式接線的鄉鎮電網到世界一流高端智能配電網的華麗轉型。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內的高端智能配電網,創新應用了“雙花瓣”網架結構,供電可靠率達99.9999%,超過了新加坡、巴黎等城市配電網,躋身為世界級示范區。
在這里,日常巡檢、操作都交由國網北京電力自主研發的巡檢小車,以及安裝在綜合管廊和10千伏開關站的巡檢機器人全權負責,運維人員只需坐在可視化監控平臺前,即可了解站室內的設備狀況。
當前,這片生機勃發的土地,又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創新之花。作為首都新兩翼中的“一翼”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正在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實施路徑和推進模式。
從2023年起,國網北京電力堅持先立后破,以“引綠、賦數、提效、匯碳”為路徑,主動融入城市副中心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聚焦能源、建筑、交通三大關鍵領域,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依托科技創新和數字技術,打造26項新型電力系統示范項目,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兩年來,國網北京電力攻克了交直流混聯微電網、分布式光伏群調群控等技術難題,例如在北京市通州區的前疃村建成了全市首個智能微電網零碳社區,支撐本地光伏就近消納;與北投集團聯合打造綠心綠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項目,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打造通州—亦莊數字化配電網綜合示范區,構建多維多態“電網一張圖”,實現配電網全要素同圖納管、各類能源互濟互動等。
“十年來,首都電網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達618座,變電容量增長61%,線路長度增長62%,500千伏外受電通道由原有的10條20回增加至13條28回,配電自動化實用水平全國領先,電網安全韌性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國網北京電力發展部主網規劃處處長王世勇介紹說。
隨著電網關鍵技術接連取得重大突破,首都電力發展蒸蒸日上,實現了從建網、擴網到強網、優網的蛻變。
02
創新迭代,運維保障更智慧
不斷的開拓創新和核心技術的迭代升級,讓首都的電力供應更加安全可靠。
“記得我剛上班時,變電站內都是少油斷路器,既要熄滅電弧,又要起絕緣作用,需要定期更換,檢修工作量大,心里還得時刻繃緊弦。”提起34年前的工作場景,北京懷柔供電公司變電運維班班長劉衛國感慨頗深。
時隔數十載,隨著設備更新升級,自動化系統、“一鍵順控”等新技術的落地應用,讓變電站實現了無人值守。“以前運維一座變電站至少需要5個人兩班倒,現在23座變電站7個人就夠了,不僅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有效提高了電網應急響應速度和快速處理能力。”對于當前智能化的運維設備和穩定的運行能力,劉衛國由衷地感到驕傲。
2022年,奧林匹克的圣火再度點燃北京,首都的電力保供能力也再次得到檢驗。
身處冬奧供電保障主戰場,國網北京電力結合實際需求,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和關鍵技術攻關,廣泛應用氫能源發電車、耐低溫不間斷電源(UPS)、智能巡檢機器人等新型科技裝備;創新應用“強前端+大后臺”數字化保障指揮新模式,上線運行集187項數據的北京冬奧會電力運行保障指揮平臺,實時監測冬奧場館電力設備運行狀態,實現狀態量、電氣量、環境量、監測量“四維感知”,幫助指揮者快速決策部署,指導場館團隊開展巡檢值守和應急處置。
首都大事要事多,重點保障客戶多,國網北京電力大力實施創新發展登高工程,培育出一批批自主可用的“硬核”成果,為一項項保電任務增動力、添勁翼。
一是打造保電“活地圖”。自2020年起,北京城區供電公司結合重點保障區域客戶的高可靠性需求,自主研發重點區域供電保障信息支撐平臺,并多次在保電實戰中實現技術的迭代升級。例如,保障人員在指揮部就可以一鍵追溯站室、線路、桿塔等設施的空間分布、基本信息、實景視頻等全量數據,做到減人力不減成效。
二是創新研發“機器狗”。歷時三年,北京電纜公司相繼攻克電力隧道數字建模、通信數據傳輸和機器人自主導航三大核心技術,建成數字化電力隧道無人巡檢示范區,解決了地下有限空間作業中傳統巡檢裝備“失明”“迷路”等難題。
三是筑牢網絡“防火墻”。北京信通公司建成國家電網公司首個網絡安全分析室,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和“首電·網安”一體化備戰指揮平臺,構建全場景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實現全流量網絡監控、全局性入侵檢測和追蹤溯源,“7×24小時”監測攔截網絡攻擊。
一個個“首次”的背后,是國網北京電力能源技術從未停歇、越發堅實的創新步伐。
03
用心用情,供電質量再提升
草廠四條胡同所在的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社區,是天安門廣場附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胡同群之一。2019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強調要“解決好大家關心的實際問題,讓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過上現代生活”。
朱茂錦是這條胡同里土生土長的老住戶。在他的記憶里,曾經的胡同狹窄雜亂,路面坑洼不平,家里燒飯取暖都用煤,電線也密密麻麻如蜘蛛網一般。“大伙兒都盼著改變。”
改變發生在2017年。那一年,草廠胡同改造工作全面展開:10.7千米電力架空線、371基電桿全部入地,700余戶進行“電采暖”改造、1000余戶進行“電廚房”改造,社區新增變壓器26臺、總容量1.6萬千伏安……隨著全電改造的完成,老胡同的居民生活邁入了“智慧用能新時代”。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國網北京電力秉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初心,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提升居民供用電質量和優質服務水平。
7月的京城驕陽似火,持續的高溫天氣為電力保障帶來“烤”驗。在通州區,北京檢修公司帶電作業人員穿好絕緣服,戴上黃色安全帽、護目鏡和絕緣手套,登上絕緣斗臂車,開展10千伏帶電接引流線工作,為夏季居民的用電安全保駕護航。
帶電作業是在高壓線路設備不停電情況下進行的檢修作業。1958年4月,《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稱不停電檢修電力線路是電力工業實現的重大技術革新。一個月后,來自北京、上海等5個電業局的6000多名技術工人參加了全國第一期不停電檢修電力線路培訓班,國內開始逐步推廣帶電作業這門新技術。從無到有,從10千伏到500千伏,轉動國網北京電力帶電作業發展壯大的時間軸,一個個重要節點令人欣喜:研制應用國內第一輛多用途絕緣斗臂車、成功研制國內首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旁路作業設備、開創國內首次多臺中壓車變電站內并網運行的先例……數十年間,國網北京電力創新突破,始終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作為帶電作業發展的前行坐標。
保障民生用電是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國網北京電力積極開展服務首都充電設施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充電設施項目建設;自主創新研發充電設施自動化檢測流水線,實現對172項性能的自動測試及診斷,創建了批量化、智能化的高效檢測新模式,核心技術斬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嘉許金獎。
核心技術催生核心競爭力,新興需求造就新興業態,也激發企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國網北京電力持續優化“網上國網”App線上辦電服務舉措,與政務服務資源管理平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創新推出企業“一證辦”、居民“刷臉辦”、異地“跨域辦”等服務新模式,不斷提升首都電力客戶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主動順應能源革命與數字革命融合趨勢,深挖電力數據“金礦”,推出“電力看經濟”“電力看雙碳”“電力看環保”等多維度拳頭產品,打造智慧能源城市大腦,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支撐政府科學決策搭建了格局更大、溝通更暢的展示平臺。
行之力則知愈深,知之深則行愈達。立足改革創新這片沃土,國網北京電力牢固樹立“科技興企”的長遠戰略決策,以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契機,優化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科技研發產出力度,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跨越式進步,全面打造傳統電網向新型電力系統升級的北京樣板,全力服務北京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