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離不開數字化轉型,搭建數字化系統離不開架構設計。架構設計就像建房子的圖紙,保障系統各部分協調及有序高效運作。
國網湖北電力信通公司大數據中心三級職員羅弦深耕電力系統數字化轉型,持續提升電網數字化系統平臺建設全過程可視、可管、可控水平,帶領團隊成功實施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質量管理攻關等項目共計20余項,牽頭制定物聯網標準1項,獲22項國家專利,為電網數字化架構優化添磚加瓦。
整合先進技術架構方案
助電網安全運行
2006年年底,國家電網公司綜合計劃項目的設計開發工作落地湖北。初入職場的羅弦有幸參與到公司第一代SG-186信息化工程的設計和建設中。
為深入了解業務需求,羅弦不停在京鄂兩地之間奔波,研究兩級綜合計劃業務的共通性與差異性。經過數年的學習與實踐,他基本掌握了跨區域大型應用系統在應用架構設計和技術架構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羅弦積累了豐富的數字業務和架構優化經驗,逐漸成長為“大云物移智鏈”融合技術的行家里手、數字化架構領域的專家。
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背景下,邊緣計算、云邊協同、數據傳輸、智能服務及跨區交互等應用面臨諸多業務性能瓶頸。羅弦不斷整合先進技術架構方案和網絡架構優化方案,以提升性能及業務能力。
羅弦帶領團隊通過融合“4G短復用、5G短切片”電力專網提升傳輸質效,通過邊緣圖像壓縮降低傳輸存儲成本,通過雙目圖片智能判斷解決誤觸難題,通過數字孿生提升可視化交互。他和團隊的創新成果保障了湖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判別系統架構設計缺陷
為基層一線減負
羅弦在擔任各專業流程機器人設計賽的評委時發現,針對單一系統的業務流程被多次設計與調用。他認為:“自發設計的流程機器人用得越多,越說明原有業務架構設計有問題。”
他與基層一線系統操作人員深入交流,分析系統架構在長期運行過程中暴露的缺陷,如業務架構的可擴展性、技術架構的高可用設計性、邏輯架構的合理性。
“架構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基層業務人員的工作時長、工作狀態,是數字化建設最核心的內容。”在后續工作中,羅弦不斷思考、大膽嘗試,總結出如何判斷已上線系統架構設計缺陷的判別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收集一線的業務需求,找到消除系統架構設計缺陷的突破口。同時,他和團隊在物聯網終端規模化調試業務、降低圖片缺陷誤報率技術設計、提升公文一次通過率、電力融合專網典型應用等多專業、跨業務上不斷優化架構設計。
“好的架構設計能夠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行,便于后續的維護和更新,同時也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和技術挑戰。架構層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一個層次的變化通常需要其他層次相應調整。好的架構設計會確保這些層次之間的緊密配合和靈活適應,從而實現整個系統的最優性能和最高效率。”羅弦常常對徒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