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寫托電,就不能只寫托電。要寫敢闖、敢干,寫在役最大,寫風光火熱儲、建設大西北,寫橫跨河山串星空、京津大地現璀璨。”在世界在役最大火電企業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托電”)的春節聯歡晚會現場,記者從詩歌朗誦者的口里深刻感受到了屬于托電人的那份激情與自豪。
托電,這個管理火電總裝機容量達672萬千瓦的世界在役最大火電企業走著怎樣的轉型升級之路,怎樣讓自己的員工不斷燃燒激情,持續創造著輝煌?
2月1日,記者來到了托電,嘗試著去解鎖這個世界在役最大火電企業轉型升級的密碼。
電送首都:清潔煤電點亮首都地區四分之一的燈
記者來到托電之時,正值托電召開六屆五次職工代表大會暨2024年工作會議。會議上,托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長庚擲地有聲:“我們將同心聚力,‘讓卓越成為集體信仰’,全面建設一流的‘市場化、綠色化、精益化、數智化’綜合能源示范基地,把托電打造成為管理精、盈利強、人才優的系統標桿企業。”
王長庚講話生動詮釋了托電的轉型發展實踐。作為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托電始終堅守“既為北京送去清潔能源又在草原留下碧水藍天”的承諾,致力于傳統火電的清潔發展便是他們轉型升級的一大法寶。
托電以“提供綠色能源 點亮美好生活”為指引,“十一五”期間率先啟動了脫硫改造計劃,數年來,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完成脫硝、除塵改造;2013年托電水廠10兆瓦“金太陽”光伏工程實現了光電互補,成為國內首例成功實施太陽能與火電耦合技術的火電企業;2018年托電圐圙兔溝項目妥善解決了灰渣堆存處置難題;2020年托電全面實現廢水零排放,每年減排近131.4萬噸……。
作為火電航母,托電率先在西部地區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利用4年時間完成了12臺機組的改造,供電煤耗逐年下降;托電還聚焦機組靈活性改造,目前8臺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1~8號機組)全部完成了靈活性改造,實現常態化20%額定負荷的深度調峰;托電還先后實施了一大批節能技改創新項目,致力于存量火電綠色低碳轉型,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熱送首府:溫暖2000萬平方米的呼和浩特居民
記者采訪托電之時,入住了呼和浩特市的一家賓館。盡管窗外寒風呼號,可賓館房間卻溫暖如春。據記者了解,這家賓館屬于呼和浩特富泰熱力公司(以下簡稱“富泰熱力”)的供區,而熱源便來自托電。
2022年6月8日,托電與富泰熱力正式簽約長輸熱源入呼項目,替代呼和浩特城區工業小鍋爐供熱,助力當地實現節能減排及“能耗雙控”目標。
2023年11月25日,托電長輸供熱項目正式具備2000萬平方米以上供熱能力,開啟了守護呼和浩特百姓溫暖生活的新征程。
“供熱是民生問題,作為能源央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供熱問題擺在首位,通過供熱改造不斷釋放供熱能力,讓市民能夠溫暖過冬。”王長庚介紹道。據了解,托電一期工程對4臺60萬千瓦空冷機組進行供熱改造,通過加裝高背壓凝汽器、切缸改造,實現利用機組乏汽余熱、抽汽的多重供熱方式,并通過富泰熱力長達68.4千米的長輸管網將熱源送入呼和浩特市城區,目前已完成7、8號機供熱改造。
托電設備部主任林顯超告訴記者,該供熱項目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重點民生工程,是亞洲輸熱距離最長、單體供熱管徑最大的供熱工程。該項目一期工程另外兩臺機組今年完成改造后,向呼和浩特市供熱面積可增至5300萬平方米。
綠電進京:已實現75萬千瓦風光發電打捆送出
翻越白雪皚皚的山巒,走過崎嶇陡峭的道路,歷經曲折,2月2日,記者來到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托電石門風光發電站。從這里,托電實現了從傳統火電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綠電進京”的新跨越。
“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作為火電領域的“巨無霸”企業,托電開始由傳統的火力發電向風、光、火多能互補轉型,打響了新能源提速增效攻堅戰。
石門風光發電站是托電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四個場站中的一個。該新能源項目是國家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之一,是國家首個利用既有火電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多能互補項目。項目利用托電現有送出通道裕量空間及10臺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后的調峰能力,同步建設4座220千伏升壓站,所發綠電至升壓站后,通過托電既有四回500千伏線路送至京津冀地區。
在石門風光發電站集控室,記者見到了當班負責人郭占春。郭占春向記者介紹了相關數據:“截至2月2日,第一期項目已并網風電54萬千瓦,并網光伏發電21萬千瓦。”由于公司正處于轉型發展期,人少事多,春節期間正趕上值班,“今年肯定只能在項目部過年了!”郭占春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目前,托電正創新資源拓展思路,積極探索合作開發新模式,二期150萬千瓦光伏基地項目成功納入國家第三批風光大基地備選項目清單。
從火電航母的清潔發展到風光儲多能互補,托電在轉型發展的新跑道上不斷前進,存量火電清潔高效、供熱改造緊鑼密鼓、新能源發展提速增效,托電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