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涉及千家萬戶,聯接能源生產和消費,不僅是能源傳遞的重要基礎,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能源產業重要支柱。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電網業務與數字技術的加速融合,正在進一步推動電網數字化轉型,并為“雙碳”目標實現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有力支撐。
“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由此,數字電網建設逐步進入快車道。作為數字技術與電網技術、業務、生態深度融合的新型能源網絡,數字電網可以有效貫通電力系統各環節的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早在2019年,南方電網就提出了數字電網建設和數字化轉型的戰略部署,加速推進公司從傳統電網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數字電網轉變。在這一戰略指引下,廣東電網也在通過與華為合作,從視頻監測、智能巡檢等多個層面出發,全面推進數字電網建設。
2022年初,我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如今,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電力產業“發-輸-變-配-用”各個環節,成為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數字中國和能源革命的雙重驅動下,電網開展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相對于國外電力企業數字化較為局部性、片段性的特點,我國電網具有市場主題相對單一、輸配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發展優勢,具有引領和發展數字電網的獨特優勢。
在數字中國和能源革命的雙重驅動下,電網開展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相對于國外電力企業數字化較為局部性、片段性的特點,我國電網具有市場主題相對單一、輸配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發展優勢,具有引領和發展數字電網的獨特優勢。
數字電網的建設,可有效提升電網全環節和生產、運營全過程的數字化水平,促進企業管理流程再造和組織結構變革,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效率。不僅如此,電網企業也可以借助數字電網建設,促進能源優化配置,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進而提升對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礎支撐能力。
順應這一趨勢,廣東電網正在以產業數字化為抓手,全局謀劃建設數字電網,推動電網的全面數字化轉型,進而驅動公司生產管理和運營提質增效。
廣東電網公司擁有變電站2701座,變電容量5.3億千伏安,輸電線路總長度9.015萬千米,供電面積17萬平方公里,供電客戶4641.21萬戶,供電人口超過1億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電網公司之一。
面對電網數字化轉型的全面提速,廣東電網始終沿著數字化、信息化的道路不斷探索和實踐,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在數字電網建設上,廣東電網對輸配電設備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進一步強化信息廣泛互聯、深度采集;并通過開展智能巡檢、視頻監測等一系列應用創新,實現了現場作業可視化、智能化,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為了進一步推動數字電網建設,廣東電網正在攜手華為,聚焦數字電網建設的共性需求,積極開展聯合創新。
廣州供電局2019年通過與華為合作,部署了一套輸變配一體化視頻監測平臺,既可以實現視頻數據采集、存儲、分析,為視頻智能應用提供基礎;也能在一體化視頻監測平臺基礎上安裝智能巡視、智能操作、智能安全等應用系統。在此基礎上,2021年,廣州供電局又聯合華為在國內首次創新性設計出“5G+微波自組網”輸電線路智能巡檢解決方案,為無信號區圖像視頻監測通信技術的創新發展蹚出一條新路。
中山供電局針對無信號區,正在通過與華為合作,引入“四無”(無網、無電、無對調、無現場運維)攝像機,實時監測桿塔周邊工地的高風險作業,及時預警和主動干預。此舉不僅將外破風險導致的非計劃停電降低了90%,也實現了智能輸電巡檢方案在無電無網環境中的部署。
東莞供電局也在以數字電網建設為支點撬動新基建,通過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其中,東莞供電局松山湖能源互聯共享平臺的建設,不僅增強了對新型電力系統和智慧能源生態圈的支撐,也為新型電力系統先行示范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作為“數字電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廣東電網已經在數字電網的創新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來,廣東電網也將繼續攜手華為,共同開展數字技術與電力行業的融合創新,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及數字電網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