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春熙路,高樓林立的金融城,流光溢彩的 九眼橋,在成都熱鬧的路面,隨處可見“電”的蹤影;而看不見的,是地下綿延1500多公里的電網“大動脈”——輸電電纜網,輸電電纜就像人體的血管,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張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蜘蛛網”里,有這樣一群看不見的“地行俠”——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團隊,他們整日穿梭在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里,用堅守與奉獻守衛蓉城的光明。
▲“地行俠”
2022年8月,成都面臨嚴峻的極端高溫干旱災害天氣,成都電網也面臨三“最”疊加(歷史同期最少降雨、最高溫度、最高電力負荷)的局面,輸電電纜負荷猛增,線路重超載告警逐漸頻繁,安全運行壓力極大。成都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面對嚴峻形勢,精心組織、枕戈待旦,想方設法守住電網“大動脈”的安全線。
鏖戰火的“烤”驗
于黑暗處爭光明
8月22日下午3點鐘,收到應急指揮班通知“110千伏郊猛線重載!”電纜運檢一班孔凡銀和隊友們立即出動,來到110千伏郊猛線淺溝進行巡視。
此時成都烈日當空,氣溫達到38攝氏度,路面溫度更是達到60多攝氏度。面對腳下滾燙的路面,孔凡銀從容布置淺溝打圍工作,待蓋板揭起,淺溝里熱浪撲面涌來。要對線路接頭進行帶電檢測,就必須爬到淺溝內5米深位置的接頭附近,孔凡銀和隊友們形象地稱之為“爬火炕”。
溝道兩側是電纜和接頭,中間的通道寬度不足50厘米,在爬行過程中,孔凡銀感受到了溝道四周蒸籠般的熱度和窒息感。沒有絲毫怠慢,他拿出鉗形電流表熟練測量電纜護層環流數值,并在確認電纜護層無異常后才慢慢退出電纜溝。在完成環流測試工作后,孔凡銀全身已經被汗水浸透。如此往復,每天對近三十余組接頭依次檢測,便是他們一天的工作。
▲正在進行檢測工作的孔凡銀
電纜巡檢,是電纜運檢工最基本的工作,他們每個人平均每年要巡檢1000多公里線路,相當于徒步往返成都至貴州。這群“地行俠”長年累月穿行在地下森林,不被看見的他們,常年與黑暗為伴、為光明而戰。
笑對“冰”臨城下
于“兩重天”守安全
電纜“發燒”,對于電網穩定運行來說不可小覷,如電纜本體溫度過高,可能導致絕緣擊穿,繼而發生通道火災、電纜群傷,引發城市大面積停電事故等嚴重后果。
8月17日,電纜中心利用數字化手段,監測到110kV圣棕線通道內部溫度達到47℃,電纜本體發熱至55℃,嚴重超過載流量校核溫度,需立即采取降溫措施。
上午10時許,電纜運檢四班副班長劉暢和隊友們來到110千伏圣棕線淺溝,利用風機對淺溝進行通風散熱,同時調運重達1000斤的人工冰塊用于物理降溫。在這樣的極端天氣下,淺溝內熱氣蒸騰宛如桑拿室,沒過一會兒劉暢就已經汗流浹背,但是他仍然和隊友們在淺溝匍匐前進,在高溫蒸煮和雙臂冰涼的雙重極端條件下,艱難地將冰塊放置在電纜兩側進行降溫。
“電纜溫度已經慢慢降下來了,到達了安全范圍。”盡管臉頰上都是細密的汗珠,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當說起電纜溫度已恢復正常時,劉暢的臉上滿是笑容。
▲搬運冰塊的劉暢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在這個夏天,歷經了“冰與火”的錘煉,守護了蓉城電纜的安全,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員工將繼續深耕地下、仰望星空,用堅守和奉獻為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保駕護航,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