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出口風波又來了,這次是印度。
這個國家先是把我國手機產業鏈打壓了一波,現在接著又來打壓我國的光伏產業鏈,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10月17日,據印度《明特報》報道,目前印度所得稅部門以涉嫌逃稅為由,正在對中國主流40家光伏企業進行調查,調查范圍涵蓋公司及其印度的經銷商。一旦罪名落實,企業可能會面臨罰款。
報道還稱,此次調查涉及天合光能、隆基綠能等頭部企業。不過據鈦媒體聯系,截至目前,隆基綠能已確認在調查名單中,其他公司表示未接到相關通知或暫未回應,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同時強調,公司目前在印度業務進展正常。
10月26日,第一財經也采訪國內一線光伏企業知情人士稱:“確有此事,實際已經持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國內相關光伏企業以協助調查和接受問詢為主,沒有涉及抓人,目前還沒有出調查結果,相關企業的新能源業務都仍在正常開展,未受到影響。”
據了解,印度此類調查不僅僅針對中國,歐美等企業也曾備受該國所謂的管理措施侵擾。
實際上,這并不是印度第一次對我國光伏制造商進行一些所謂的調查了。
2018年,印度財政部發布終裁征稅令,對從中國和馬來西亞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為期2年的保障措施稅。
2020年,印度終裁決定將保障措施延長一年,對從中國、泰國和越南進口的涉案產品征收保障措施稅。
2021年,印度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泰國和越南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2022年4月,印度又對進口的光伏組件及太陽能電池片分別征收40%和25%的基本關稅。
2023年7月,印度又啟動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用于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的鋁邊框啟動反傾銷調查。
為何繼小米之后,又選擇中國光伏企業?印度究竟意圖何在?這一舉動會對我國光伏企業有影響嗎?
01為何印度盯上中國光伏企業?
從數據來看,印度對中國的光伏企業依賴程度非常高。在2021年至2022年,印度進口了價值30億美元的光伏板,其中92%都是來自中國。
但印度政府一直想擺脫進口,于是搞了一個2030年印度制造業崛起的計劃:2030 年的時候,印度國內的手機等電子消費以及光伏新能源產業鏈全面印度本土制造。
雖然有這個計劃,但印度光伏產業發展一直很一般,部分企業甚至選擇了放棄。原因在于,印度一直不能跟上國際光伏技術發展的步伐,再加上利潤微薄,企業也無法生存。
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自給自足,并對印度進口的光伏產品施加種種貿易壁壘。如果不設置關稅,印度本土制造的光伏產品更加不具備價格競爭力。
顯然,這是一個不現實的夢想。
印度電力部長辛格公開表示,印度當前的光伏組件制造能力,距離支撐國內大規模開發光伏產品,還差得很遠。
要知道,印度有一個宏大的可再生能源國家戰略,到2030年,其非化石燃料的發電量要達到500GW,其中太陽能約為280GW。
也就是說,印度每年都至少要完成30GW的光伏裝機。但是,據印度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印度只裝了不到7個GW。
而在2022年,印度也沒完成任務,原計劃是20GW,實際上只完成了12.8GW。
印度咨詢公司JMK Research & Analytics分析稱,光伏裝機未能達標主要緣于印度試圖擺脫對中國光伏產品依賴的同時,本土制造業發展速度不及預期,沒能及時補上缺口。
02對中國光伏企業影響有多大?
今年上半年,印度在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國中,排名僅在第五位。印度是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個從中國進口組件數量同比下降的國家。1-6月,中國組件出口同比增長了34%,而對印度組件出口同比卻下降了76%。
來源:趕碳號
事實上,這對于中國的光伏企業來說,印度市場也只是光伏銷售的一小部分。根據分析,看似是印度對中國組件進口依賴正在減少,但實際上,印度仍在大量進口中國電池板,已經成為僅次于土耳其的全球第二大電池板出口目的地。
另外,據IEA分析,到2024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將主導全球的產能增量與存量,短期內仍難以撼動中國光伏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印度的這種做法好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殺“敵”三百,自損三千。
所以說,印度如果真的斷絕了與中國的合作,中國的光伏產業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印度會失去一個強大的合作伙伴,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大難題。
一方面,印度失去了與中國這樣的光伏大國的合作,它的光伏技術發展也將越來越落后;另一方面,印度也沒辦法完成可再生能源國家戰略,光伏裝機量將止步不前。
在如今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應該為了短暫的利益,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決策。只有真正的合作,才能夠實現雙贏,實現全球綠色能源轉型。
希望印度能夠明白這些,不要再給自己挖更多的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