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江蘇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七下八上”期間全省平均氣溫31.2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35.6攝氏度,均突破了1961年以來歷史極值。
與氣溫一起攀升的還有用電量。一方面,因空調和制冷設備使用增加,帶動居民生活用電量攀升;另一方面,全省企業生產的持續向好也促進用電負荷和用電量穩步增長。
與往年相比,今年江蘇迎峰度夏的負荷高峰呈現“來得早、增幅大、持續長”等特點——進入7月以來,江蘇最大電力負荷快速攀升,7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最高達到1.47億千瓦,同比增長11.3%……
看得見的負荷上揚曲線背后,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卻實現了重要設備零過載、需求響應零啟動。不禁要問,能源需求高速增長的江蘇如何全力保供?電從何處來?
向外購
區外來電資源籌措力度加大
縱觀全國,能源資源與負荷中心呈逆向分布——
80%以上的煤炭、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和東北地區,而三分之二以上的用電量集中在東中部地區。資源稟賦差異決定了我國需在全網范圍內統籌電力電量平衡,實現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
對于地處東部沿海中心的江蘇而言,省外來電一直是江蘇保障電力可靠供應的重要手段。
每年年初,江蘇電力的工作人員就化身全力奔走的買手,超前謀劃年度交易工作,開啟“買買買”模式。“去年12月,我們就落實了度夏晚高峰最大電力3375萬千瓦,已超去年同期,鎖定全年交易基本盤。”江蘇電力發展部綜合計劃處處長朱寰介紹。
因此,在足額落實年度交易合同的基礎上,江蘇在月度、月內和集中競價周交易中全力拓展資源,在度夏晚高峰時段分別最大增購華北、東北電力87萬千瓦、146萬千瓦。江蘇還首次與福建合作,在晚高峰負荷緊張之際,通過可中斷交易增購福建126萬千瓦電力。
“建蘇、錦蘇、錫泰、雁淮4條特高壓直流同時滿送還是頭一次,輸送功率達2874萬千瓦。”江蘇電力交易中心交易部主任李雪松說,今夏,江蘇爭取到區外電力3916萬千瓦,較保供方案計劃增加566萬千瓦,創歷史新高。
大筆外送訂單,如何持續安全送到江蘇?堅強的網架是基礎。在川滇交界,白鶴灘水電站全力運轉,豐沛水能被轉化為強勁電能,沿著±800千伏建蘇特高壓直流工程這條“高速公路”,僅需7毫秒便送到了2000多千米外的江蘇用電負荷中心。
用電高峰期間,建蘇特高壓單日送電最高達2億千瓦時。而這樣的“高速公路”,江蘇一共有5條。
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江蘇電力陸續建成±800千伏錦蘇、雁淮、錫泰、建蘇和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等5項特高壓工程,形成了“一交四直”特高壓受電格局,水、火、風、光資源化作電能源源不斷地輸入江蘇。
未雨綢繆的布局還在繼續。4月15日,從內蒙古大草原傳來喜訊——江蘇、內蒙古兩省區在呼和浩特市簽署能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基地至江蘇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建設。未來,來自北方的無限“風光”將為江蘇保供賦能。
向內求
省內各類發電機組穩發滿發
長三角北翼,南通如東縣86千米的海岸線上,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群正晝夜旋轉,度夏期間,平均每天“吐”出3500多萬千瓦時電。
再往北延伸至鹽城東臺市,那里的“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同樣壯觀:26萬塊光伏板以最佳角度捕捉陽光,年發電量高達7500萬千瓦時。
迎風沐光的江蘇,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版圖上,江蘇已成為重要一極。有一組數據頗具代表性——截至2024年8月,江蘇新能源裝機7971萬千瓦,占全省裝機比重超過40%。而在2020年底,江蘇省新能源裝機僅為3496萬千瓦。
這一變化起源于江蘇要大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決心。江蘇地處東部沿海,大陸架淺,風力資源豐富,要想解決資源不足與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有效開發本地新能源,成為其必選項。
如今,深入布局新能源的成效顯現。迎峰度夏期間,自然的力量成為江蘇早午峰保供的支撐力量。度夏期間,風電最大出力1933萬千瓦、光伏最大出力3284萬千瓦。
然而,光伏日間大發、晚峰無光引發的“經常性保供”難題也不容忽視——度夏期間,單日發電量的最大波動接近5000萬千瓦時。
火電機組參與深度調峰運行成為常態。7月,火電機組參與深度調峰超2000余臺次,累計發電量超6億千瓦時。為保障機組“晚峰無光時頂得上、新能源大發時壓得下”,早在2016年,江蘇電力就推動火電深調改造和燃機建設。目前,已完成125臺燃煤機組深度調峰能力驗證,平均調峰深度31.4%,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1348萬千瓦。
事實上,觀察江蘇的電力裝機結構,傳統火力發電始終是江蘇電力保供的“壓艙石”。截至2024年6月,江蘇擁有2億千瓦的電力裝機。其中火電占據了半壁江山,超1億千瓦。
“7月以來,省內各項出力均突破歷史極值。”江蘇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計劃處處長汪志成說,省內煤電機組最大發電能力達7450萬千瓦,氣電機組最大出力達1575萬千瓦,風光儲也“拉滿弓”。
深挖潛
上下協同凝聚保供新合力
7月5日,位于蘇州太倉港經濟開發區的太倉鑫港10萬千瓦/20萬千瓦時儲能電站項目正式并網。從建設到并網,這個項目僅用時4個月。
今年上半年,江蘇省內新型儲能項目集中上線。截至7月15日,江蘇已累計建成投運新型儲能540萬千瓦,同比增加10倍,居全國第一。
江蘇緣何“力捧”新型儲能?受地形影響,江蘇缺乏抽水蓄能等平衡資源,新型儲能可以說是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量身打造的裝備,具有響應快、配置靈活、建設周期短等優勢,有助于提升能源電力系統綜合效率。
儲能項目集中落地的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政策吸引市場加速布局。“在7、8月的高峰期間,我們的儲能項目享受免費充電的優惠政策,在此期間放電并上網的電量,還能獲得每千瓦時0.5元的政府補貼。”協鑫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一釗說,后期,還可通過新能源項目投運規模不斷增加而獲得配儲容量租賃收益。
迎峰度夏期間,江蘇電網側新型儲能在度夏期間充放電次數累計11519次,累計充電超12萬千瓦時,放電超10.2萬千瓦時,等效利用小時421小時。
提升新能源綜合調節能力,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題中之義。8月14日,江蘇組織實施國內首次省域大規模車網互動應用,覆蓋13個地級市,超千輛新能源汽車集中參與錯峰充電和向電網放電。“我參加了這次放電。除去充電的費用,我拿到了100多元的收益。”在無錫車網互動示范區參加活動的車主朱士鑫說。
迎峰度夏保供,說到底,還需要全省上下協同共治——
政府端,尖峰電價支撐有力。5月底,江蘇發文優化尖峰時段設置、晚高峰時段延長1小時,精準引導工業用戶主動避峰,累計轉移負荷達到212萬千瓦,價格引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企業方,檢修錯峰有效實施。度夏期間,江蘇電力主動與化工、冶金等連續性生產企業溝通,將企業臨時檢修、計劃檢修安排在用電高峰,實現晚峰時段最大錯峰126萬千瓦、同比增長63.6%;
居民側,節約用電取得實效。今夏,在江蘇電力實施的“節電e夏 低碳同行”智能空調主動節電活動中,僅4天就有超4萬臺居民空調主動參與節電,共壓降晚高峰時段用電負荷3.4萬千瓦。
上一篇:無
下一篇:新型電力系統助力江蘇經濟穩中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