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技術創新是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日前由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的2023年國際能源變革論壇能源技術創新分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能源技術創新主題,就能源轉型、產業發展、數字化轉型等開展研討,為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有序實現化石能源清潔替代
以技術創新推動能源低碳轉型
“技術創新是擺脫能源資源約束的關鍵支撐,是搶抓轉型發展先機的戰略選擇,是提升能源產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劉德順在論壇上表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鞏固拓展戰略性優勢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支撐引領能源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懷柔實驗室主任、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湯廣福認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無論是現有技術的升級替代,還是新型、變革性技術的研發,都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應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中優勢資源開展攻關,實現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推動能源體系從高碳向低碳轉型。
國網能源院總經理王廣輝提出,能源技術創新已經進入了一個“軟硬兼施”、剛柔并濟的新階段。能源技術不能只解決能源行業自身的問題,而應更多解決能源之外的問題。“智庫并不是技術的旁觀者,應致力于研究能源資源的安全保障,成為思想的排頭兵。能源技術創新已成為當前智庫研究的‘重鎮’,國網能源院將團結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爭取交出更多優異的能源技術創新研究的智庫答卷。”他說。
電力是能源轉型的主力軍。對于智能電氣化的創新路徑,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干事卡梅拉圍繞進一步加快終端電氣化的關鍵環節,提出了以技術、商業模式、市場設計、系統運營為主體的系統創新模式并分享了創新經驗。他建議各國政府加強創新支持力度,促進交流與合作。
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促進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數字技術加速創新并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是全球能源轉型的必然趨勢,更是新時代推動我國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院長康重慶認為,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有六大關鍵要素——“源網荷儲碳數”。他提出電力系統碳排放流分析理論,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原則為基本設計理念。依托該理論,基于電力系統實時潮流信息以及發電機組實時碳排放,可實時計算由“源”到“荷”的碳排放流動,實現全電壓等級電力系統高時空分辨率計量。
“油氣行業上游的數字化轉型是謀劃業務戰略、應對業務挑戰、助力組織機構與管理變革、實現全業務鏈協同的現實需求。上游數字化轉型重點建設內容是數據、平臺、業務應用與網絡安全,構建‘數智石油’上游數據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專家劉合結合油氣行業的發展需求,闡釋了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他認為,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將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支撐引領現代能源體系建設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能源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正加速推進。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推動能源行業低碳綠色發展、構建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已成為行業發展方向。
世界工業和技術研究組織協會秘書處負責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保羅·愛德華·巴羅斯認為,中國的創新和市場發展能引領世界實現可持續增長,技術轉讓和產業化應因地制宜。
德國能源署國際合作專家維克多莉婭·威坦介紹了不同支持機制下的德國可再生能源項目商業模式:一種是有政策支持的商業模式,《德國可再生能源法》等相關法案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場份額;另一種是沒有支持機制的商業模式,技術創新帶來的成本下降可以促使可再生能源市場發展成熟。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麥克·斯德林強調,要研究風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帶來的挑戰,以及在凈零排放目標下的能源傳輸、分配和消費者行為。他還提出通過培養高素質工作人員、改進電池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來加快可再生能源系統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