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建設是大勢所趨。”多名業內人士一致表示。電力現貨試運行一般從模擬試運行、結算試運行,逐步過渡到長周期連續結算試運行,最終進入正式運行階段。
結算試運行標志著前期廣泛征求意見的市場規則真正從紙面走向了真金白銀的交易結算。2019年,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在國內率先啟動結算試運行,經歷了日結算、周結算、月結算后,廣東電力現貨市場開啟連續不間斷的結算試運行,連續結算試運行跨越整年,為轉入正式運行筑牢了基石。
廣東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力市場,更是電力市場建設先鋒。廣東電力市場的“一小步”,可以為后續其他省區的改革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借鑒,某種程度上也被視為加快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一大步”。
勇于攻克“卡脖子”難題
“無現貨不市場”,現貨市場是電力市場體系設計的核心環節,而現貨出清算法作為現貨市場的關鍵技術之一,對于我國電力市場而言曾經也是“卡脖子”技術。
廣東勇擔使命,充分做好“示范田”的角色,率先發布全國首套現貨實施方案和配套交易規則,確立集中式市場模式,構建“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完整電力市場體系,為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確立新坐標、指明新路徑。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面臨用電需求及峰谷差大、現貨計算出清規模大、對算法性能要求高等現狀。“自2018年以來,廣東多次主動組織專家學者論證市場模式和關鍵問題,在國內暫無參考樣本的情況下,勇于創新、先行先試,始終注重加強市場核心技術攻關。”廣東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現貨市場管理部高級經理蔡秋娜指出,“雖然國外有現成的技術支持系統,但采購費用動輒上億元,且系統功能也無法有效適配廣東需求,市場出清的核心算法只能靠自己。”
正是在這種敢闖敢試的氛圍下,廣東在國內沒有任何參考和借鑒經驗的背景下,走向算法設計和開發第一線,根據廣東電網運行特性,成功研發了廣東現貨出清算法,并創新提出了“動態運行備用約束”等多項理論,解決了“電能量與調頻融合出清”等多個復雜的技術難題。
此后,該技術系統在3個多月時間實現百余類數據的互聯互通,核對數以十萬計的變量和約束條件。最終,在數千條優化算法公式、數十萬公里飛行里程、過百萬字技術材料的見證下,現貨交易結算技術支持系統經受住檢驗,為建成全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貨技術支持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新能源機組、獨立儲能電站逐步入市,我們對技術支持系統開展了多輪改造,包括現貨交易的參數及對應關系、信息披露、申報環節、交易出清、結果發布、結算環節等多個模塊,確保新型主體能順利參與交易。”廣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相關專家指出。
先于全國探索需求響應
在用電高峰期,科學合理地開展電力需求響應可以促進電力的供需平衡。“需求響應交易是通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引導用戶主動參與削峰調節。”廣東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將成為廣東在保障電力供應、推進市場化改革方面的一個新嘗試。
2021年5月17日,廣東首次開展市場化需求響應,激勵引導用戶主動節約用電參與削峰、避峰。有數據顯示,僅通過13個交易日,需求響應最大中標容量便突破100萬千瓦。這相當于快速投產一臺總投資數十億元、每小時“發電”量100萬度、可靈活開停的“零碳”機組。
“在本次運行中,廣東率先在國內建立了市場化需求響應收益向市場用戶疏導的長效機制,實現了‘錢從用戶來、回到用戶去’,讓主動響應的用戶享受更大的改革紅利。”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展研究部經理王浩浩說。
市場的高效運行轉變了發電行業的投資和經營理念。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主任助理左東輝認為,靈活多樣的交易模式,也為多種類型機組提供了降本增效的渠道和手段。
此外,實行市場化需求響應能有效利用市場削峰填谷,實現社會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根據成交數據顯示,2021年5-12月,參與廣東需求響應的市場用戶費用為9.8億元,大部分由響應用戶獲得。
需求響應交易也帶動售電公司積極向綜合能源服務提供商轉型。華潤電力相關負責人說,售電公司可以根據實時價格信號更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優化購電策略、降低用戶成本,不再局限于電力銷售業務,而是向綜合能源服務提供商轉變。
廣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蔡秋娜表示,市場化需求響應是引導需求側資源“削峰填谷”的有效手段,對保障供應緊張時段的電力安全及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序推動新能源入市“生長”
“雙碳”浪潮之下,大批風光新能源加速建設。為促進大規模新能源的消納,多省區著力推動新能源進入現貨市場。廣東2022年底在南方電網范圍內率先啟動新能源試點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推動110kV電壓等級及以上的新能源2025年全部參與現貨市場交易。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不僅要適應風光等電源的波動性,也需要儲能的參與,使系統均具有足夠的靈活性與可調節能力。2023年9月,廣東出臺《廣東省獨立儲能參與電能量市場交易細則(試行)》,為獨立儲能入市提供機制支撐。
2023年10月1日,寶湖儲能站在國內率先以“報量報價”方式進入電力現貨市場,實現獨立儲能由計劃調度向市場調度轉變,同時廣東也成為首個放開獨立儲能參與中長期交易的試點省份,標志著廣東邁出了儲能市場化新商業模式的第一步。
此外,萬羚、峽安儲能電站參與區域調頻市場,為系統提供快速調頻資源,實現自主分時選擇參與現貨市場或調頻市場,“分時復用”正式落地。
“以市場化手段激勵儲能響應系統調節需要,既提高儲能利用率、又實現峰谷價差盈利,有效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穩定,提高系統消納新能源能力。”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王浩浩指出。
業內行業專家指出,電力現貨市場能以全社會資源配置最優的方式消納新能源,通過價格信號引導新能源投資和消納,讓市場作出理性選擇。
當前,進入廣東電力市場的主體已達8.5萬家,新能源入市規模已突破千萬千瓦。報量報價、全電量出清的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模式也被廣西等省份采用,并應用于區域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
新能源加快進入電力市場的同時,也使得廣東產業經濟發展更加綠色、更加低碳。廣東綠電交易已實現全覆蓋,參與綠電交易的新能源發電企業已達110家,占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發電企業總數(376家)的29.3%,購買綠電的用戶數量已達430余家,行業也從化工等傳統產業,拓展到新能源材料研發生產,再到高科技及大數據等產業。廣東電力交易市場正向“新”而行、借“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