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如何以科技創新重塑能源版圖,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全球能源轉型浪潮,將成為熱點議題。
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兩會已陸續召開,五省區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新型能源體系、產業升級擘畫綠色低碳發展藍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1、廣東
碳達峰碳中和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分行業分領域推進節能降碳,建設一批零碳園區,穩妥擴大碳交易市場。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新增電源裝機3000萬千瓦,推進臺山、惠州太平嶺、廉江、陸豐等核電項目核準和建設,加快梅州、云浮水源山、汕尾陸河、肇慶浪江、惠州中洞、河源岑田、茂名電白等一批抽水蓄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陽江三山島、湛江徐聞東、汕尾紅海灣、汕頭洋東等海上風電項目,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推進粵藏直流等電網項目核準建設。
新質生產力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垂直大模型深化應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改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
能源電力改革
完善綠電市場交易機制,推動虛擬電廠、分布式發電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
海洋強省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科學布局交通設施、風電核電、臨港工業、濱海旅游等項目。
新能源汽車
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先優勢,加強動力電池、智能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廣西
碳達峰碳中和
推進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加強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建立完善“雙碳”標準計量認證體系。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推動“云電送桂”、“青電入桂”,優化電網網架結構,推進白龍核電一期、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等項目。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城市燃氣、水電、通信等老舊管線,大力建設城鄉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完善農村電網、通信和快遞設施。
能源電力改革
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
能源安全保障
全方位筑牢安全生產防線。抓好能源運行調節和安全保供,統籌抓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3、云南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開工、投產新能源項目各1600萬千瓦以上,加快旭龍等大型水電站和火電項目建設,供應電煤3000萬噸以上,核準在建抽水蓄能800萬千瓦以上,建成新型儲能200萬千瓦以上,加快建設國家級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和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推廣“光伏+儲能”“光伏+交通”等應用。發展工業母機、高原電力裝備等。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氫能及儲能等新增長引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綠電+智算”。
碳達峰碳中和
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構建“證—碳”銜接的綠電和碳資產交易體系。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
產業強省
構建高水平招商引資新模式,扎實推進招大引強、招新引優,推行綠電招商等。
國際合作
提速建設“一帶一路”南向國際陸海大通道。加快交通、數字信息、能源大通道建設,探索建立“1+1+N”運貿綜合服務體系。
4、貴州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加快建設水城、織金平遠等電廠,持續推進貴陽、黔南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強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清潔電力入黔和省間電力互濟,電力裝機容量達9700萬千瓦,發電量達2700億千瓦時。
電動貴州
加快“電動貴州”建設。支持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貴州項目加快釋放產能、擴量增產,推動吉利貴陽基地等擴大整車生產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25萬輛、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0%以上。
東數西算
全力打造全國算力高地。開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試點工作,推進算電協同、算網協同。
碳達峰碳中和
加快煤電、有色、化工、鋼鐵等行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探索建設低碳零碳工業園區。
創新平臺
深化合作,用好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共同開展能源與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建優建強國家實驗室分支機構,支持特種化學電源等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
能源電力改革
落實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優化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建立新型儲能參與源網荷儲一體化機制。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深入推進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完善鐵路專用線、連接路網、供排水、供電、供氣等配套基礎設施。
落實PPP新機制,推動更多民間投資參與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
民生實事
今年將繼續統籌安排財力,扎實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提升農村消防安全水平,對全省957個50戶以上農村木質房屋連片村寨實施“水改”“電改”。持續推進平安貴州建設,增設2萬個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
5、海南
碳達峰碳中和
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省級標桿,探索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降碳產業鏈,全省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5%左右。
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建立海南自貿港特色產品碳足跡管理機制。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減碳96.2%,正式進入近零碳運行階段。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等多個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
現代海洋產業
培育壯大深海油氣、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制造、現代海洋服務業等五個新興產業。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帶動海上風電裝備產業發展。率先開展海上風電制氫工程示范。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電網、通信、供排水設施等一批災后重建項目。?
共商共議,共啟新程。五省區協同發力以科技創新驅動能源革命,以制度創新激活綠電潛能共迎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