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
《通知》要求,強化改革與優化環境協同,堅決糾正不當干預電力市場行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沉疴已久:儲能建而不用
強制配儲是中國儲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為儲能行業提供了穩定的增量市場,尤其支撐了發電側儲能(如光伏、風電配儲)的裝機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在2024年指出,全國有28個省(區、市)出臺10%—20%新能源配儲政策,新能源配儲占電源側儲能比重超過80%。
然而,因為儲能政策環境和商業模式不成熟,建而不用、利用率低等問題廣為行業詬病。
究其原因,一方面,儲能對新能源消納的價值并未得到有效驗證;另一方面,一刀切地將新能源企業和儲能企業強制配對,部分項目為應付政策而選擇低效儲能設備,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
據中電聯發布的統計數據,盡管電源側成為儲能建設的重要陣地,新能源配儲裝機占比高達41.05%,但2024年上半年平均利用率指數僅為31%。
儲能行業趨勢
強制配儲政策的取消,可能對行業造成陣痛,部分缺乏經濟性的配儲項目可能被擱置,短期內電源側儲能需求下滑,已規劃的儲能項目可能面臨延期或取消風險。但長期看,此次政策將推動儲能從“強制配儲”轉向市場驅動的“自愿配置”,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如分時電價、現貨交易)將成為儲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
1、強制配儲→自愿配置:取消強制配儲不意味著企業不再建設儲能。新能源發電帶來的波動性依然存在,而且隨著強制配儲取消,以及此次新能源的“全面入市”,電價的波動反而會更加劇烈。
近兩年來,山東、山西現貨市場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期出現的持續低電價甚至負電價。2025年1月19日-20日,浙江電力現貨市場最低價出現-0.2元/度,利益將驅動新能源項目自愿配儲。
2、配儲更實際:在棄風棄光嚴重、電網接入受限的區域,新能源項目仍會主動配儲以提升消納能力,但配儲比例和時長將更貼合實際需求。
3、尾部企業淘汰:取消強制配儲后,儲能項目的投資將更多由實際經濟性決定。新能源企業將通過成本收益分析自主選擇是否配儲,倒逼儲能行業提升技術、降低成本,向更高容量、長壽命、高安全性發展。儲能行業將加速低質企業出清,頭部集成商和電芯廠商將憑借技術優勢進一步鞏固地位。
4、商業模式更加多元: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如峰谷電價擴大、現貨市場完善)將增強儲能的套利空間。儲能可通過參與輔助服務(調頻、備用容量)、需求響應等獲取收益。若引入容量電價機制,儲能固定成本回收將更穩定,商業模式更加多元化。
5、投資重心變化:政策取消后,儲能投資重心可能向電網側(如獨立儲能電站)和用戶側(工商業儲能、虛擬電廠)轉移,這些領域更依賴市場化收益機制,靈活性更高。
6、規模化發展:大型儲能項目將逐漸成為主流,為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提供有力支持。
7、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將推動儲能設施的智能化管理。通過實時監測、預測和優化儲能設備的運行狀態和電力交易策略,實現儲能設施的高效運行和最大化收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