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國能建中電工程東北院中標寶清350兆瓦/1750兆瓦時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級示范項目EPC+F總承包。作為中國首個350兆瓦級采用人工硐室儲氣庫技術的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實施標志著中國在新型長時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全球領先的混合儲能系統
項目采用“35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6兆瓦飛輪儲能”多能互補架構,實現長時調峰與短時調頻協同的復合功能。其中,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配置7小時儲能時長與5小時發電能力,電電轉化效率突破70%;飛輪儲能系統響應速度達毫秒級,可為電網提供瞬時頻率支撐。
高溫儲熱技術突破
創新采用熔鹽與熱水雙介質梯級儲熱方案:在壓縮過程中,空氣被壓縮至360℃后,通過級間換熱器將空氣壓縮產生的高溫余熱存儲于熔鹽儲罐,中溫余熱則儲存在熱水罐,實現能量分級回收;發電時首先由中溫熱水預熱空氣,高溫熔鹽繼續加熱空氣至330℃后,進入膨脹機膨脹做功并發電。
壓縮余熱綜合利用
針對黑龍江寶清地區冬季漫長、嚴寒的氣候特點,最大限度回收壓縮過程產生的低品位熱源,用于廠區供暖和極寒天氣下壓縮機的進氣預熱,進一步提高系統的綜合效率。
智慧化電廠深度集成
采用“三步走”智慧化實施策略,基建期即部署智能巡檢、三維安防與數字孿生平臺,生產期將拓展設備健康診斷與智能優化系統,最終實現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生態友好型建設理念
通過地下硐室開挖時產生的廢棄巖石再利用、廢水零排放等技術,構建環境友好型工程。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支撐電網消納新能源電量超10億千瓦時。
作為國家能源局首批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工程選址在重要能源基地黑龍江省寶清縣,依托當地豐富的地下花崗巖與電網調峰需求,創新實現新能源產業轉型模式。項目投運后,每年可減少棄風棄光電量約8.4億千瓦時,為東北地區構建“風光火儲”一體化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