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正在北京舉行,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 “國氫科技”)先進制氫BG 區域市場總監張偉佳在博覽會現場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隨著政策支持持續加碼、技術加速突破,氫能產業正從培育期向規模化發展新階段邁進,預計 “十五五” 期間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拐點。
聚焦核心技術自主化 打造氫能全產業鏈競爭力
作為國內氫能領域唯一實現材料級自主化的領軍企業,國氫科技在本次展會集中展示了 “1+2” 業務布局的最新成果:“斯”系列關鍵材料部件、“氫騰”系列燃料電池和 “氫涌”系列電解水制氫裝備與解決方案,覆蓋從關鍵材料到裝備制造的全鏈條技術優勢。
張偉佳透露,“氫騰” 燃料電池已形成系列化產品譜系,累計交付超 2000 臺套,車輛運營覆蓋全國多地,累計純氫運行里程突破 4000 萬公里。2025 年 3 月,其產品更首次在南極成功發電,標志著中國氫能技術在極端環境下的重大突破。
在制氫領域,國氫科技自主研發的 “氫涌” PEM 電解水制氫裝備實現多項技術突破,500Nm3/h 電解槽單體產氫量創國內之最,并在2024年完成國內最大規模 10000Nm3/h PEM制氫裝備交付。其創新的 “氫涌智氫島” 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融合數智化平臺與高性能裝備,顯著提升綠氫項目效率與安全性,推動綠電到綠氫的產業鏈貫通。
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 行業進入規模化前夜
回顧 “十四五” 期間,張偉佳認為,氫能產業在政策引導下實現了從頂層設計到產業鏈構建的跨越式發展。《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的相繼出臺,明確了氫能的戰略定位與能源屬性;地方政府在補貼、基建等方面的支持加速了產業落地。
數據顯示,2024 年綠氫產業規模已達千億級,其中國家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項目投產后,年減碳量將超 65 萬噸,為綠色氫基能源發展樹立標桿。張偉佳預計,2025年氫能市場將進入技術轉化與產業協同的關鍵期。
破解 “卡脖子”難題 央企擔當引領產業升級
針對行業面臨的技術成熟度低、成本高等挑戰,國氫科技始終以核心技術自主化為突破口,攻克膜電極、碳紙、催化劑等關鍵材料難關,打破國外壟斷。目前,公司已構建 “1+6” 產業基地布局,推動區域協同與產能提升。
“氫能發展需要政策、技術、市場三方聯動。” 張偉佳認為,應加快碳排考核細則落地,賦能綠氫產品價值;鼓勵鏈長企業牽頭產業鏈合作;通過重大示范項目實現技術驗證、打通技術堵點。未來,國氫科技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氫能在能源、交通、工業等領域的深度應用,為 “雙碳” 目標貢獻氫能力量。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