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而算力和電力正是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兩大關鍵基礎支撐。算力和電力協同發展,既是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又通過算力賦能電力系統,實現源網荷儲協調互動、電力負荷精準預測與調度,提升系統運行效率和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提到,推動實現“瓦特”產業向“比特”產業轉化,強化樞紐節點與非樞紐節點的協同聯動,支持綠電資源豐富的非樞紐節點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同時提出,加強大型風光基地和算力樞紐節點協同聯動,把綠色電力轉換成綠色算力。
近兩年,我國相關部門密集出臺政策,推動算力和電力協同發展。如《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提出,創新算力電力協同機制;《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底,算力電力雙向協同機制初步形成,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電占比超過80%;《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實施一批算力與電力協同項目。
與此同時,在實踐方面,“東數西算”工程推動算力中心陸續向西部轉移,依托當地綠電資源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如2024年12月,中國柴達木綠色微電網算力中心示范項目、中國聯通/天合光能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微電網項目相繼啟動建設。
盡管各方進展積極,但算電協同發展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算力與電力作為兩個獨立的產業體系,兩者跨界融合仍面臨多重阻礙。一方面,我國算力需求集中于東部地區,而綠電資源富集于西部地區,供需空間錯配致使東部局部電網壓力加劇,西部則面臨算力產業鏈配套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算力網絡與電力網絡的規劃建設缺乏統籌協調,算力調度與電力調峰的聯動機制尚未建立,跨行業數據壁壘尚未打破,制約了算力、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算電協同發展涉及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目前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云計算、邊緣計算等領域仍需加強攻關,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算電協同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需從政策、機制、技術等多維度發力,構建適應算力電力融合發展的生態體系。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激勵。將算力和電力協同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出臺相關政策與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制定跨行業協同標準,如算力中心能效、碳效評價體系與綠電認證機制。加大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降低綠色算力成本。
二是完善協同機制與市場體系。建立算力負荷參與電力市場的交易機制,探索“電價—算力價格”聯動模式。推廣微電網與虛擬電廠模式,通過分布式能源與算力中心協同,提升區域能源自平衡能力。
三是以技術創新推動融合發展。加強研發投入,鼓勵能源企業、互聯網巨頭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形成“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商業閉環”生態鏈。培育綠色算力服務商,提供從綠電采購、能效優化到碳足跡管理的全周期服務。
算力與電力的協同發展,不僅是技術與資源的簡單疊加,更是能源革命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唯有通過系統性創新與跨行業協作,才能破解“比特”與“瓦特”的供需矛盾,走出一條綠色高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未來,隨著政策落地、技術突破與生態完善,算電協同或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方案”。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