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欧美高清性爱日韩,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一秋霞

歡迎訪問 CPEM全國電力設備管理網!
官方微信|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cpem標語
   
2024無人機
金巡獎
  • 金智信息
  • 國電南自
  • 深圳普宙
  • 聯想
  • 國網信通
  • 艾睿光電
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儲能

“新能源+儲能”的新趨勢與新模式

2024-03-06分類:新型儲能 / 新型儲能來源: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CPEM全國電力設備管理網】

“新能源+儲能”可有效應對風光出力波動、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增強并網安全性能,有利于保障電力安全穩定運行、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據中關村儲能聯盟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國新增新型儲能項目應用于電源側的比例約42%,其中新能源配置儲能占比高達98%,仍是儲能的重要應用領域。然而,無論是儲能技術本身還是新能源配儲模式都尚處于發展過程中,隨著技術發展和實踐推進,對于新能源與儲能協同發展的認識在不斷深入,新能源配置儲能也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趨勢和加快調整儲能利用實際問題,并出現一些新的變化與嘗試。


“新能源+儲能”的配置方式更加靈活


部分地區嘗試“以儲定新”新模式


一直以來,各地都是按照新建新能源項目裝機的一定比例配置儲能規模,配置儲能成為新能源項目并網發電的必要前置條件。然而,隨著單個新能源項目的裝機容量不斷提高,按照規定比例配置的儲能規模也日益增大,配儲指標愈發難以完成。新能源配儲的主要目的是為新增的新能源項目配備必要且充足的調節能力,以保障新能源合理利用和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其本質是保證新能源建設規模與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相匹配。為此,既可以“未雨綢繆”,為新能源項目配置一定規模的儲能,也可以“量入為出”,根據儲能建設情況來決定新能源的發展規模。目前,部分地區開啟“以儲定新”新模式,如湖南提出于2022年12月底前、2023年6月底前全容量并網運行的新型儲能試點項目分別按其裝機容量的1.5倍、1.3倍計算所配新能源容量;新疆提出對建設4小時以上時長儲能項目的企業,允許配建儲能規模4倍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以儲定新”是新能源配儲的一種新嘗試,使得配儲方式更加多樣化,有助于鼓勵各地不斷探索更科學、更適用、更有效的新能源與儲能協同發展的模式。


容量租賃成為新能源配儲新趨勢


一開始,新能源配儲多以新能源企業自建為主,但受儲能成本較高、應用場景單一等因素制約,配建儲能出現質量參差不齊、“建而不用”“用而不好”等諸多問題。為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儲能的綜合利用效率,2023年以來,廣東、江蘇、廣西、四川、河南、天津、浙江等地區紛紛出臺政策,明確新能源項目可通過自建、共建或租賃等方式靈活配置儲能。考慮節約用地、規模效應、效率提升、風險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多地還鼓勵新能源項目優先采用共建和租賃的方式配置儲能,并對租賃方式給予優惠和支持政策。例如,廣西提出已通過容量租賃方式配置儲能的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減免調峰輔助服務費用分攤;河南對簽訂長期租賃協議的新能源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納入年度風、光開發方案。同時,儲能容量租賃機制在不斷規范和完善,各地對合同簽訂、租賃周期、交易組織、配置范圍及指導價格等進一步提出要求。目前,大多數地區提倡儲能容量租賃合同覆蓋新能源項目全生命周期,參考價格為每年150~400元/千瓦時。儲能租賃模式打破了新能源配儲與獨立儲能的界限,推動獨立儲能更廣泛地應用于電源側,對于減輕新能源企業配儲負擔、提升儲能投資積極性和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


“新能源+儲能”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


分布式新能源配置儲能需求旺盛


近些年,新能源發電持續快速發展,呈現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顯著特征。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7億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1.98億千瓦,占比超過40%。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展勢頭迅猛,裝機規模已超越集中式光伏,其中浙江分布式光伏占比接近78%,山東超過72%,江蘇超過67%。分布式光伏大規模發展會對用戶安全可靠供電、配電網穩定運行造成一定影響,激發了通過配置儲能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利用的積極性,推動配儲需求從集中式新能源逐步拓展到分布式新能源。目前,江蘇、浙江、山東、寧夏等部分地區對分布式光伏配置儲能提出了明確要求,配儲比例大多要求占新能源裝機規模的8%~15%。隨著以工業園區、建筑屋頂、充電站等為主要應用場景的分布式光伏大量開發建設,“光伏裝機占比高、午高峰電量富余、晚高峰用電緊張”的趨勢愈發明顯。在峰谷電價激勵作用下,配置儲能不僅能夠提升光伏發電利用率、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還可以通過“余電上網”獲取一定的售電收益。在此背景下,用戶側分布式新能源配儲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新能源+儲能”模式逐步從電源側延伸至用戶側。


“新能源+混合儲能”加快研究應用


目前,儲能技術可以劃分為機械儲能、電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和化學儲能五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儲能技術在能量密度、響應速度、循環壽命、安全性能、建設成本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適用于不同的場景。為實現多種技術的優勢互補,提高儲能系統整體經濟性和適應性,儲能技術應用正在從單一儲能向混合儲能發展。隨著新能源發電大規模接入,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面臨調頻、調峰等諸多挑戰,對配置的儲能提出多種不同時間尺度的調節需求,包括短時秒級調頻、日內小時級調峰,以及跨日、跨月的長周期調節。特別是連續陰天、極熱無風等天氣時有發生,為應對新能源多日、大范圍無出力的情況,新能源電站對長時儲能的需求較為迫切。為滿足儲能不同的應用場景,目前“飛輪儲能+電化學儲能”“超級電容+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電化學儲能”等多種組合形式的混合儲能系統正在加快研發示范。2023年6月,“飛輪儲能+鋰電混合儲能”新能源場站調頻應用示范項目在內蒙古二連浩特成功并網,該項目由3臺1兆瓦級飛輪陣列協同控制與3兆瓦鋰電組成混合儲能系統,為99兆瓦的風電場提供調頻輔助服務支持。


“新能源+儲能”的收益模式更加多元


探索新能源配建儲能轉為獨立儲能


當前,獨立儲能的主體地位已明確,各地逐步推動獨立儲能參與電力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交易。與獨立儲能相比,新能源配建儲能無法自主參與電力市場,其調用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不足。以山東為例,2023年1~6月,獨立儲能可基本實現每天一充一放,利用小時數達533小時,而配建儲能利用小時數僅192小時,約為獨立儲能的1/3。獨立儲能與配建儲能在實際運行中的利用效率和營收差距得到廣泛關注,山東、四川、河南、江蘇等地區已出臺政策,明確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儲能項目,通過技術改造滿足同等技術條件和安全標準時,可選擇轉為獨立儲能項目。其中,山東推動新能源配建儲能轉為獨立儲能的步伐更快,已開展試點工作,并對相關技術條件、安全方案、申報評審、跟蹤驗收提出明確要求。新能源配建儲能轉為獨立儲能,能夠有效盤活存量配儲資源,促進其更好地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實現閑置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與共享利用。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能源配建儲能累計規模已達到282萬千瓦/550萬千瓦時,具有大量可轉為獨立儲能的潛在資源。


推動新能源與配建儲能聯合入市


當前,新能源配儲的激勵機制以一次性補貼、發電量補貼、優先并網、優先消納等行政手段為主,其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減少棄風棄光量、增加新能源上網電量來獲取收益。然而,當前全國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規模有限,新能源配建儲能的充放電價格無法與電力市場價格聯動,快速響應風光波動、促進負荷削峰填谷的積極性不足。為充分發揮儲能調頻、調峰等多重價值,國家鼓勵新能源場站和配建儲能聯合參與市場,目前,部分地區根據本地電力市場建設情況,正在積極開展相關實踐。2023年2月,山東省明確提出新能源與配建儲能聯合主體可自主參與電力中長期和現貨市場交易,在現貨市場中,新能源場站申報的配建儲能充放電曲線在滿足電網安全運行和新能源優先消納的條件下優先出清。2023年7月,山東島南國投海上風電的配建儲能在電力現貨市場完成日前申報出清,成為全國新能源與配建儲能聯合入市的首例,以市場化方式實現在新能源大發、電價較低時充電,在用電高峰、電價較高時放電,有效提升了配建儲能的利用水平和盈利能力。除電力中長期、現貨市場外,輔助服務市場也在不斷完善,為新能源配建儲能提供更多的收益渠道。例如,山西正在建立正備用輔助服務市場,提出允許具備調節能力的風電、光伏電站參與,并獲得補償收益。


優化“新能源+儲能”的政策建議


總體來看,目前儲能技術尚不成熟、成本整體偏高、商業模式不完善,對新能源與新型儲能關系的認識有待深入,新能源配置儲能在實踐中暴露出配儲要求越來越高、利用率普遍偏低、盈利能力較差等實際問題。但因新能源固有的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其大規模接入對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需求愈發迫切。從長遠來看,“新能源+儲能”仍是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路徑,需堅持市場導向,推動新能源與新型儲能協同發展。


一是優化新能源與新型儲能協同發展模式。加強“新能源+儲能”模式創新,以滿足調節需要、促進資源共享、實現高效利用、降低企業成本為目標,支持存量新能源配建儲能在滿足技術條件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轉為獨立儲能,推動新增新能源項目優先以共建共享的形式配置儲能。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新型儲能電站建設,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完善儲能電站容量租賃機制,規范租賃合同管理,利用不同新能源電站的時空互補性,優化儲能共享范圍和運行機制,避免出現高峰時段資源擁擠、低谷時段資源閑置等現象。


二是完善新型儲能的市場和價格機制。堅持以市場化方式推動新能源項目自主配置新型儲能,通過合理的價格激勵提高儲能建設的積極性。一方面,加快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逐步擴大新能源發電入市規模,通過偏差電量、響應速度等市場考核方式,引導新能源電站為增強自我調節性能而主動配置新型儲能。另一方面,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機制,支持新能源與配建儲能以聯合體的形式參與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等多種市場,增加配儲新能源企業市場決策的多樣性。同時,健全完善新型儲能的價格形成機制,研究建立容量補償機制,推動容量租賃價格以市場競爭的方式形成,探索不同類型新型儲能科學合理的容量認定方法。


三是加快新型儲能標準制定和技術攻關。堅持安全底線,加快制定新能源配儲的相關技術標準,嚴格配置儲能的質量監管,加強儲能電站的安全管理,保障新能源與儲能電站的安全可靠運行。加快新型儲能關鍵技術、關鍵材料、關鍵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布局,進一步降低新型儲能成本。推動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研究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大容量、長壽命、長時間新型儲能技術,加強混合儲能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滿足新型電力系統對調節速度、時長、功率、能量的不同需求。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3年12期,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
合作伙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1
  • 12
  • 13

logo.png

CPEM全國電力設備管理網  ? 2016 版權所有    ICP備案號:滬ICP備16049902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