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生活有些事情就是如此的巧合。1994年9月4日,這個非常巧合的日子是原中建二局二公司深圳分公司總工程師王陸人生的分水嶺。
那一天,他調任深圳擔任媽灣電廠項目總工程師;那一天,他開始了在深圳艱苦奮斗、不斷創新的日子,和眾多建設者一起不僅拿到了中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還創造了發揮優勢、團結拼搏,勇創一流的媽灣精神。
直到今天‘媽灣精神’仍然適用。王陸說,如果沒有一幫從上到下都肯吃苦受累的建設者,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工匠精神,如果沒有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的膽量,媽灣電廠不可能成功。從上到下,大家都認為媽灣電廠是苦干、實干、巧干的結果,我們確實也是這樣干出來的,而深圳又何償不是這樣干出來的。
建在海上的發電廠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視察后,深圳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用電緊缺問題也應運而生。于是,深圳決定興建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廠——媽灣電廠。
媽灣電廠是我到深圳干的第一個工程。王陸回憶說,一來到深圳就被委以如此重任,而且初來乍到,遇到的難題相當的多,總感覺干不好對不起大家,一定要加倍努力,保證按時完工、如期發電。
媽灣電廠是我國最早在填海區域建設的大型電廠,向海而生是其最特別之處。然而,特別之處卻成了難題所在,由于是開山填海所形成的陸地,按照當時的國家標準,填海地塊要自然沉降8年才能開發建設。
但特區建設一日千里,不能等這么久啊。王陸說,一邊是國家標準,一邊是時不我待,怎么辦?只能沒條件創造條件上!
經過仔細研究,最終決定采用強夯方法,用鋼筋混凝土制作一個重達20噸的大錘,然后把它垂直吊到15米高的地方再自然落下,這樣就能產生300噸的沖擊力。
一個點位要用300噸的沖擊力連續夯擊三次,然后再移到下一個點,整個廠區都是這樣一點一點地全部夯實,用這個辦法終于提前達到了8年自然沉降的標準。王陸說。
給210米高的煙囪做個盆
難題是一個接著一個。不久,如何把一個210米高的煙囪穩穩地立在填海形成的地塊上,成了王陸冥思苦想的問題。
我們要把煙囪建在填海的陸地上,把煙囪的底部扎進海里,既要經得起海水沖擊,還要保證它的干燥性,防止海水侵蝕。王陸說,而且施工還要盡量避免漲潮的影響,因為媽灣電廠所在海域的水平面要比其它海域高至少1米,漲潮經常會沖毀填海形成的陸地面,而煙囪底基的埋深是5米,直徑是20多米,由于體量太大,無法利用每天落潮的低水位時間完成底基每一道工序的施工。
怎么辦?除了冥思苦想,王陸還召集項目所有的總工們開會,整整討論了一天也沒找出解決辦法。當天晚上,王陸一個人靜靜地呆在辦公室里東想西想,突然想到可以給煙囪做個盆,煙囪的底基‘坐’在盆里,盆把水堵到外面。再把里面水抽干,‘盆’做好了,活就好干了。
在沒有經驗可尋的情況下,所有的數據和設計都需要反復斟酌修改。經過測算后,這個直徑長達30多米的鋼筋混凝土大盆終于問世,這個工藝后來在北京還獲了獎。
沒來媽灣之前,聽說項目上有人為自己提前準備好了檢討書,王陸也為自己下了一份軍令狀: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所有工程順利通過驗收。我是項目總工,我寫一次檢查,對于項目來說就是一次損失。
憑著這股韌勁,王陸帶領工程人員完成了媽灣電廠四臺機組的建設。媽灣電廠含金量很高,在這里,我們苦干實干巧干,催生了很多新技術,創造了好多全國第一,這對我們搞工程的技術人員來說太震撼了。王陸說,也是從媽灣電廠開始,我下定了決心,我要在工程技術領域干一輩子!
編輯 張穎
(作者:讀特記者 楊麗萍 /文 周紅聲 溫濤 姜鑫 孫迪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