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溫樞剛提交《關于加強我國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的建議》的提案,呼吁加快建設碳排放連續監測體系、全面加強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健全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要立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
溫樞剛認為,實施碳排放雙控需要以準確的計量、健全的標準和可信的認證為基礎。當前,我國碳排放雙控還處于起步階段,計量、標準、認證基礎能力還較為薄弱,亟需加強重點行業碳排放監測、產品碳足跡核算、碳排放標準體系等建設。同時,歐美國家陸續出臺碳關稅、碳足跡準入門檻等政策,我國亟需建立健全產品碳足跡檢測認證體系,推進碳足跡核算與認證國際銜接互認。
一是碳排放連續監測體系有待建立。目前,我國重點行業碳排放計量都采用間接核算方法,普遍存在人為影響因素多,難以實時溯源等問題。如火電企業碳排放根據燃料消耗量、碳含量和氧化率等核算,在煤的采樣和檢測環節易受人為干擾,影響碳排放核算數據準確性。為此,我國自2021年起啟動碳排放連續監測試點工作,已在火電、鋼鐵、水泥等六大重點行業共111家企業部署試點,其中火電行業開展了114臺機組試點,初步建立起碳監測技術方法體系,但目前監測試點覆蓋范圍有限,監測技術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煙氣流量測量準確度仍需提升,監測數據質量評價體系尚不完善。
二是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有待加快。我國積極推動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但目前制定發布的標準較少,體系仍不健全。如在火電碳監測領域,目前有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在產品碳足跡核算領域,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及團體標準主要針對塑料、家用電器等產品,覆蓋行業領域和產品類型較少。同時,我國主導或參與起草的碳排放國際標準較少。此外,我國碳足跡基礎數據庫尚未建立,產品碳足跡核算主要采用歐洲數據庫,與我國實際碳排放情況存在偏差。
三是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體系亟待健全。近年來,歐盟利用低碳發展先行優勢,出臺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和“新電池法案”等,提出進口產品碳足跡檢測認證要求,但我國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體系不夠成熟,如產品碳足跡中電力間接排放占比較高,核算需要詳細的電網排放因子數據,但我國的全國平均排放因子無法體現區域差異;目前歐盟認可的32家認證機構均為歐美企業,導致我國輸歐動力電池、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碳足跡認證費用高、周期長。
為了進一步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夯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基礎,溫樞剛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快建設碳排放連續監測體系。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快研發高準確度煙氣流量測量技術,擴大碳監測試點行業覆蓋范圍,增加參試企業,健全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評價體系。構建全國碳排放在線監測管理平臺,應用數字化技術實現重點行業碳排放數據實時監測、自動校驗和智能預警。逐步將碳排放連續監測納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核算體系,與核算法形成數據交叉驗證,提高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數據質量和報送效率。
二是全面加強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由政府部門引導,行業協會組織,龍頭企業牽頭,匯聚產業鏈上下游力量,抓緊研制火電碳監測和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行業協會牽頭搭建碳足跡數據中心,共享上下游數據資源,逐步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加快推進碳排放國際標準工作,鼓勵龍頭企業發揮技術和產業優勢,依托國際標準組織,積極主導制定碳排放國際標準,推進國內標準成果向國際標準轉化。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體系。定期發布國家、區域和省級電網排放因子,并形成動態更新機制。規范碳足跡核算認證機構市場準入管理,支持將碳足跡納入綠色政府采購、企業綠色供應鏈建設和產品市場準入體系,鼓勵采信國內第三方機構核算認證結果,培育我國碳核算認證服務龍頭企業。與主要貿易伙伴建立碳足跡核算認證機構資質互認機制,提高國內認證機構國際認可度。